在胶东半岛的晨曦与麦浪间,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古县镇林官庄的那棵老槐树七星配资,见证了我人生的起点。1950 年 9 月 14 日,我生于这片承载着 “建设新家园” 期盼的土地,田间蛙鸣与长辈的叮咛,悄然为我的人生埋下了坚韧务实的种子。而后六十余载,从十七岁响应号召奔赴乡村的知青,到返城后投身工业化浪潮的工人,再到如今安享岁月的退休老人,每一段旅程都踩着时代的鼓点,每一份经历都沉淀为生命的勋章。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人生故事,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满是对土地的敬畏、对劳动的热忱,以及对时代变迁的真切见证。
个人简介本人汉族,1950 年 9 月 14 日生于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古县镇林官庄。胶东半岛的风里裹着海的湿润与田的芬芳,这片土地装着我整个童年:村口那棵需几人合抱的老槐树,是夏日里乘凉听故事的好去处;田埂间的蛙鸣从春末响到秋初,成了童年最悠长的背景音;还有长辈们总挂在嘴边的 “建设新家园”,那朴素又坚定的期盼,像一束光,照亮了我人生最初的路,也成了我始终揣在心里的精神底色。
展开剩余81%知青岁月(1960 年代末 - 1970 年代末)
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” 的号召传遍大街小巷时,我刚满十七岁,带着对故乡的眷恋与对未来的懵懂,加入了下乡知青的队伍。临行那天,天还没亮透,灶房里就飘出了饺子的香气 —— 那是母亲过年才舍得做的吃食,她把饺子往我碗里推,眼圈红着却没说一句挽留的话。父亲蹲在院子里,把打满补丁的行李细细捆在自行车后座,反复念叨着 “到了乡下,听贫下中农的话,好好干活,别偷懒”。
在乡下的十年,是与土地紧紧贴在一起的十年。春天,挽着裤脚在田里育秧,泥水漫过脚踝,冷得刺骨也不敢停下;夏天,正午的太阳晒得地面发烫,弯腰割麦时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,滴在麦穗上晕开小小的湿痕;秋天,跟着生产队平整土地,铁锹磨得手心起了茧,却看着连片的土地越发规整,心里满是踏实;冬天,煤油灯的光昏昏黄黄,我们围坐在夜校的土桌旁,跟着老师学文化、学政策,窗外的寒风呼啸,屋里却暖融融的。
最难忘的是有一年秋收,突然下起了大雨。眼看熟透的玉米要被雨水泡坏,全村人没等队长招呼,都扛着麻袋、拿着镰刀往地里冲。雨水把衣服浇得透湿,裤脚沾满了泥浆,走路时 “啪嗒啪嗒” 响,可没人喊累、没人叫苦,大家只想着 “多抢收一点是一点”。那种 “战天斗地” 的热忱,像一团火,至今想起仍能暖到心底。
夜晚躺在土坯房的炕上,常常会和知青伙伴们一起哼唱《东方红》,歌声在寂静的乡村夜里飘得很远。望着窗外的星月,总会想起林官庄的老槐树,想起父母的模样七星配资,可心里更坚定的是 “农村是广阔天地,大有作为” 的信念。十年知青岁月,磨糙了我的双手,却让我读懂了土地的厚重,懂得了劳动的价值,更沉淀下了一辈子都忘不掉的坚韧与务实。
工人生涯(1970 年代末 - 2010 年代初)
返城后,我幸运地进入了当地一家机械厂,成了一名工人,终于能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出一份力。那时的工厂,热闹得像个大家庭 —— 车间里的机床轰鸣声从早到晚不停歇,师傅们戴着蓝色的工作帽,手把手地教我们这些新人看图纸、操作机床。我的师傅总说 “工件差一毫米都不行,这是工人的本分,也是对国家的负责”,他教我时从不马虎,哪怕一个小小的操作细节,也要让我反复练到熟练为止。
为了赶制订单,我们常常加班到深夜。车间的角落里放着一筐冷馒头,饿了就啃一个,就着白开水继续钻研技术改良。就像淄博 “四砂” 的工人们那样,我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劲 ——“要把厂子建得更好,要让咱们的产品赶上先进水平”。
印象最深的是参与厂区第一条自动化流水线改造。那五十多个昼夜,我们几乎吃住在车间:有人趴在图纸上琢磨参数,一画就是大半天;有人守在机床旁调试设备,手上磨起了血泡,缠上胶布继续干;还有人累得直接趴在机床旁睡着,醒了搓把脸又接着忙活。当流水线终于顺利运转起来,零件整齐地从传送带上经过时,整个车间的欢呼声差点掀翻屋顶 —— 那是属于我们工人的骄傲,是用汗水换来的喜悦。
那些年,我先后做过车工、质检员,凭着一股认真劲,多次获得厂里的 “生产能手” 称号。我亲眼见证了工厂从手工操作到半机械化生产的变迁,看着一台台新机床搬进车间,看着产品的质量越来越好、产量越来越高,心里满是自豪。这段工人生涯,让我亲历了 “工业为国家造血” 的蓬勃历程,也让我明白:平凡的岗位上,也能做出不平凡的贡献。
退休生活(2010 年代初至今)
如今退休在家,我依旧保持着当年的作息习惯:清晨天刚亮,就到社区公园打太极,跟着老朋友们一起舒展筋骨,呼吸着新鲜空气,心里格外舒畅;上午在家整理老照片 —— 有知青岁月里和伙伴们在田埂上的合影,有工人生涯中获得 “生产能手” 时的奖状,每一张都能勾起一段回忆。偶尔还会翻出当年的知青手册,泛黄的纸页上写着年轻时的理想,字迹虽有些模糊,却依旧能感受到那时的热血。
下午常和老工友、老知青们聚在小区的凉亭里聊天。大家聊着当年在乡下割麦、在车间加班的日子,聊着这些年家乡的变化,聊着如今不愁吃穿的好日子,总能笑得像个孩子。闲暇时,我会回林官庄看看:昔日坑坑洼洼的土路,如今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;村口的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,只是树下乘凉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;当年一起长大的伙伴,再见面时都已两鬓斑白,可聊起童年的趣事,依旧有说不完的话。
看着家乡一天天变好,看着国家越来越富强,我越发觉得年轻时的付出都值得。这段跨越六十余载的人生,从胶东乡村的知青到工业战线的工人,每一步都走得踏实、走得坚定。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,却也算不负岁月、不负时代,不负这片我深爱着的土地。
书画作品鉴赏发布于:福建省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